上海387座地鐵站承載城市記憶 看城市文脈閱滄桑變幻

上海387座地鐵站承載城市記憶 看城市文脈閱滄桑變幻靜電機保養

2018-01-3007:33解放日報評論(人參與)


原標題:看城市文脈,閱滄桑變幻,在一個個埋在城市地下的“記憶容器”裡觸發一種共鳴上海387座地鐵站,承載瞭哪些城市記憶

地鐵漢中路站《地下蝴蝶魔法森林》藝術作品。

■本報記者 杜晨薇

地鐵站,一個個埋在城市地下的“記憶容器”,日復一日地迎來送往著人們。可是,會有多少人真正註意那一座座站臺的樣子?

當石庫門元素被植入上海地鐵新天地站,當百年景泰藍壁畫嵌入北京地鐵景泰站,當有軌電車藝術形態融入長春地鐵一匡街站……一種獨屬於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開始在人們的腦海裡盤繞,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功能性的地下空間,吸引瞭眾多乘客的目光。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學者孟彤在他的論文《地鐵裡的城市記憶》中這樣表述:“地鐵不隻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成為城市記憶的容器。地鐵空間的公共性促成瞭社會交往,並得以容納豐富的城市記憶。”

今天,我們該怎樣利用好這些城市地下的延伸空間,讓市民生發共鳴,讓集體記憶留存?

地鐵新天地站的石庫門風格展示墻。

是煙火氣還是現代感

記憶中的上海可在地鐵裡尋找

15條線路、387座站點、637公裡,構成瞭縱橫交錯、體系龐大的上海軌道交通網。每天,約千萬人次的客流在共同見證這座“地下之城”便捷與高效的同時,恐怕也在不經意間被站廳內的某一幅墻畫、某一條長廊吸引和打動,留下匆匆一瞥。

軌交13號線淮海中路站,埋深地下33米,是上海地鐵中離地表最遠的一站。可它離老上海的氣韻卻不遠——做舊的咖色站牌,工業時代的老式壁燈,磚紅色墻面、立柱,還有水泥邊框粗嵌著鵝卵石的廣告欄,讓人仿佛置身石庫門建築群。一幅幅淮海路周邊的優秀歷史建築老照片,一排滾動展現上海城市風光、民俗風情的大型顯示器,讓近代歷史上那個散發濃鬱的煙火氣卻又不失優雅體面的大上海躍然眼前。一座地鐵站,讓今人得以與歷史對話,可謂是巧妙的設計。

地鐵靜安寺站出入口。 均 杜晨薇 攝靜電油煙處理機

當然,如果你還想探尋新老上海人的晨昏生活,10號線是不二的選擇。上海軌交10號線,36公裡長主幹線路串聯著城市的地標,虹橋地區、江灣五角場城市副中心、新江灣城第三代國際社區以及諸多歷史印痕,如老西門地區、核心城區中央商務區、老城廂豫園地區……其中,豫園站用瞭整整一面墻展示連環畫大傢賀友直先生的老上海風俗畫。破佈換糖、拉洋片、描花、拉黃包車、剃頭、炭爐吹風……墻畫把老上海人的工作、生活場景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無疑是對地上豫園老建築及周邊景致的有益補充。來往豫園的遊客在最近的地鐵站內便可觸摸到生動的、鮮活的老上海,也重溫那段遙不可及的歲月。

去年7月,一組名為《百年楊浦工業記憶》的水彩畫燈箱出現在軌道交通10號線江灣體育場站1號出口處。誕生於1881年的楊樹浦水廠、始建於1932年的楊樹浦煤氣場、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擁有最多船塢的船廠等一批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業建築,通過水彩畫的藝術形式,凝固瞭歷史和記憶。在裝置著燈箱的長廊裡穿行,楊浦濱江的變化發展盡收眼底,再對照今日濱江,歷史縱深感油然而生。

世博會讓上海又一次走向世界舞臺,也讓熱情洋溢的“中國紅”引領瞭新風尚。開通於2012年的上海軌交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毗鄰原中國館(現更名中華藝術宮),它將紅色用到極致,除瞭整座車站外觀全部做成大紅色,墻面與吊頂的符號、圖案設計也借鑒瞭許多傳統文化元素。走在站臺內,200幅手繪圖和照片組成的“浦江兩岸世博園區全景”壁畫會時刻提醒你,曾發生在這裡的一切。而你也可以在中國館雕塑造型包裹的立靜電機柱和醒目的世博會會徽吊頂中,找到記憶中的世博印痕,仿佛時光倒流。

陜西南路地鐵換乘通道內的京劇藝術展示窗

1 2 3 下一頁
3A53012C845584EF
arrow
arrow

    mks804qc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